dialog()觀展心得──對於生成式藝術展覽的思考
written by 薄荷文章🍃
是說我只看了美援大樓的展出。回家之後在threads上滑到影片,穹頂場域的展出好像在另一個維度……我的很多想法可能都不適用。
然後,我記得現場的作品是有中文名稱的,但回家在網頁上找不到QQ(這就是現場展出的價值嗎!?)
上回週記簡單提了一句,我覺得〈地平線-海洋〉這件作品以概念取勝。我覺得當代藝術玩的就是概念,而數位藝術非實體物質,沒有說明概念,觀眾很容易看不明白。
雖說身為觀眾,原本的預期是在不了解作品內涵的情況下,也能感受圖像的流動,是如何與生命經驗產生連結。但大部分作品說到底還是挺偏重於「概念」,而介紹網頁上的闡述都不夠完整,又或著單純我悟性不夠,我因此很難細細體會每件作品,更多是在體驗整個展覽。
-------
因為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影片形式展出,我於是思考:作品應該錄成影片,還是實際生成或互動?後來得出的答案是都可以。
要是全部都是在播影片,觀眾缺乏參與感;要是全部都是互動,對觀眾來說又很累。而其中唯一一件可互動的作品是〈Detail of Me〉,是因為所要呈現的就是互動的過程。而對於其他「生成式藝術」的作品,每位藝術家都會想展出表現最完美的片段,所以採取預錄無可厚非。只是說,這樣符合觀眾對於「生成」的期待嗎?
方式 | 優點 | 缺點 |
---|---|---|
影片 | 穩定,完美 | 少了一種臨場感 |
即時生成 | 多了一種臨場感 | 不可控 |
互動 | 參與感 | 累 |
這就又涉及到,生成式藝術的本質,以及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?而其實,每位創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詮釋。任何一種形式的成品都存在及合理,藝術家是在生成式藝術這個池子裡拿了自己需要的部分,實現出他們的作品。不過也由於面相太多,藝術家想要交出什麼樣的答卷,是值得多思考的部分。比如,觀眾會比較想看過程還是結果?
之所以會這麼論述是因為我覺得這些藝術家在創作時很像在「做實驗」,而最終在展場呈現的其實是他們向觀眾做的報告。前述提到展件缺乏完整的解說,這也許也是創作者們的一種任性的決定。這是他們希望呈現給觀眾的樣子。
關於「做實驗」這件事,我心中的例子是〈ReAlms Converging〉這件作品。如果我沒記錯,它是在山水畫的生成中塞入emoji,再讓AI模型去辨識這算不算山水畫,因而最終山水畫與emoji元素共同呈現在一幅畫面上。我是沒有被生成出的結果──也就是emoji和山水畫的結合美到,因而覺得這件作品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──創作者實踐這個概念的過程。(至於這個概念和過程能不能感動到觀眾?則是另一回事)
-------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作品的節奏很慢,不是一錘定音,要慢慢感受它的流動。
與此同時,一個螢幕要負責展出好幾件作品。而觀眾不能快轉,也沒有時間條可看,這導致了想體驗這個展顯得相當需要耐心。我在看〈月光海〉這件作品時,一開始只看到了結尾,就站在那邊10幾分鐘等待重播,有種被「硬控」的無奈,明明作品的時程很短卻要等很久很久,要重新體驗一次作品的代價很高。(剛好這是唯一一個用於展出的大螢幕,很多作品都仰賴這副螢幕來展出,需要「排隊」特別久)
還是說,是為了再現生成式藝術的美學,每次生成都是獨一無二,因此觀展也要力求沒有重複的體驗,看過一次就沒第二次了?(開玩笑的)
不過說到這個,每件作品、每個螢幕所播放的影片長度不一樣,展場的樣貌每一刻都是不一樣的,像是每個展位都各自野蠻生長,並有種polyrhythm的美感。
-------
展覽中也不妨小小凸槌,在播放上出現問題。我因此覺得,這種展出形式尚不完整,比較實驗性──沒人知道目前的做法正不正確。也由於這種藝術形式尚在「開發中」,藝術家被限制在固定的媒材上創作和展出(比如固定尺寸的螢幕)。
總體來說,來到現場感受這些作品,真的有比較有感染力(或是體驗感)嗎?畢竟也只是放在螢幕上,畢竟也只是影片。除非展覽的主題與節奏做更好的規劃,不然好像很難說服觀眾要特地到場觀展。把影片獨佔於展場內也許是一種作法(比如〈Perfect Syntax / We meet in the middle〉這件作品,很可惜就沒有在網站上放上影片),但我仍覺得是治標不治本。
這個展究竟希望觀眾有什麼樣的體驗?我不清楚自己的體驗是否正確。我是覺得展出方式未能完全表現出這些作品的「賣點」,但我還是蠻好奇的,想去體驗更多數位藝術/生成式藝術相關的展覽,多看看這種藝術還有些什麼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