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生成式藝術/數位藝術的簡單思考

關於生成式藝術/數位藝術的簡單思考

written by 薄荷文章🍃

09 Oct 2024100 EDITIONS
No active listing

今年早些時候,有看了藝文中心舉行的《他、她、它∈多重宇宙》,以NFT/生成式藝術/數位藝術為主軸。印象中,當時的做法是將作品印製成實體展出。不過以個人現在的想法,會覺得這麼做失去了生成式藝術的部分意義,觀眾沒法體驗到「生成」與「隨機」的要素;而數位藝術的部分,也缺乏「數位感」。

之前老師提到一個觀點,「生成式藝術是一系列的作品,只看單張意義不大」(希望這裡沒有曲解原意),我感覺我有在越來越理解了。一開始我對生成式藝術的想法是,在同樣的框架下,哪個「變體」比較好看。我覺得作為收藏者會有這種心態吧,畢竟我們只能設法擁有「有限」的產出結果。隨著後來的思考,才更關注到「變體」之間的關聯性。或著我們可以去關注背後那支程式碼?它象徵的是「無限」。

-------

去聽了老師推薦的、LeRandom的Podcast(雖然實際上比較像在閱讀),有接收到一些新啟發:

–在收藏時,考慮作品有沒有展出和收藏的前景?可能未來軟體被淘汰,該作品也就無法保存。

–如戲劇或表演等藝術類型,可以透過錄影留下紀錄,但卻沒法真正意義上的保存下來。

–作品值得保存給後代嗎?也是收藏考量之一。

–藝術家對展出的期望是什麼?載體是什麼?展出數位化的作品,考慮現場環境與背景。螢幕會產生光亮,在畫面較黑時也會反射,可能導致觀看體驗不如預期。

-------

關於「收藏」這件事,前述的校內徵件展,好像聽說藝文中心的做法是購買數件NFT。而今日的思考讓我意識到新的問題:「收藏」生成式藝術,重要的是產出的NFT,還是程式碼?

下禮拜的課堂要去C-LAB看展,期待到時候實際體驗過後,可以產出更進一步的心得。

feedback

stay ahead with our newsletter

receive news on exclusive drops, releases, product updates, and more